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根據其致病性的不同,可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Nx亞型、H7N9亞型等)一旦發生會造成家禽的大批死亡,所以各國政府對高致病性禽流感高度重視,采取了各種措施來嚴密監控其的發生和流行情況。與之相比,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發生是潛在性的,但也可以給養禽業帶來滅頂之災,對人類的威脅同樣嚴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H9N2亞型)的流行特點是病毒傳播迅速、分布極為廣泛、危害持久和難以清除。據研究發現: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AIV)不僅在全世界范圍的禽類中廣泛流行,而且還可以感染人,同時還是1997年香港禽流感感染人事件的H5N1 亞型禽流感病毒和2013年出現的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的內部基因的供體。
1.H9N2亞型禽流感病原學與流行病學
H9N2亞型禽流感是低致病性禽流感。AIV屬于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屬單股負鏈RNA病毒,呈多形性。AIV其基因組由8股RNA節段構成,分別編碼不同蛋白,病毒的基因組極易發生變異,其中以編碼HA的基因突變率最高,次為NA基因。不同的HA和NA之間可能發生不同形式的隨機組合,從而構成不同亞型,約200多個亞型。多數亞型非致病性或低致病性。AIV所有毒株均對熱比較敏感,抵抗力弱,56℃加熱30分鐘,60℃加熱10分鐘,65℃~70℃加熱5分鐘即可喪失活性。病毒的傳染性在4℃條件下可以保持長達30~50天,20℃時為7天,在羽毛中存活18天,在冷凍的禽肉和骨髓中存活10個月。
1.1 AIV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低致病力H9N2毒株感染后,AIV只在局部黏膜(如消化道或呼吸道)上皮細胞內增殖,只表現輕微的臨床癥狀。這是因為HA蛋白裂解位點上游的氨基酸組成和裂解位點附近的糖側鏈存在與否決定了HA蛋白裂解活性,這個裂解活性又決定了病毒的組織嗜性;H9N2毒株病毒的HA1的C末端有兩個非連續的堿性氨基酸,第13位aa殘基上有一個糖基化位點覆蓋了蛋白酶裂解位點,所以H9N2毒株病毒囊膜上的HA不易被切割成HA1和HA2兩個部分,故其毒力或者致病性較弱。
1.2 H9N2流行病學分析
我國自1992年陳伯倫等從雞體內分離到H9N2病毒后,此后陸續有多個研究單位分離到病毒。如1994年華南農業大學辛朝安老師團隊在佛山三水區發病雞分離到H9N2亞型病毒即SS株,1996~1998年唐秀英等從發病的雞群和鴨、鵝中分離到了H9N2病毒。1998年我國多個地區發生了以H9N2為主要亞型的禽流感,主要引起蛋鴨產蛋下降,也導致雞群產蛋下降。2001年9月至2002年4月,一種主要引起蛋雞產蛋下降,死亡率在10%~30%的H9N2禽流感在全國范圍內肆虐。
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病禽和外觀健康攜帶流感病毒的禽是主要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空氣飛沫,也可經污染的水源通過“糞—水—口”途徑傳播,也有從感染火雞所下蛋中分離出病毒的案例,但垂直傳播尚未定論(2016年山東農業大學刁有祥老師團隊研究發現H9N2可經種蛋、胚胎垂直傳播)。少數報道認為該病毒可人為機械傳播:個別H9N2亞型AIV能直接感染人或其他哺乳動物,但尚未發現人源或其他哺乳動物源AIV病毒能直接感染禽。
H9N2亞型禽流感的發病特點:1)年齡變化:小雞/青年雞易感、癥狀嚴重,大雞發病輕微;2)減蛋變化:免疫雞仍然會減蛋,但程度較輕;3)季節變化:冬季寒冷時嚴重,夏季炎熱時較輕;4)免疫變化:未免疫雞嚴重,免疫一次但抗體未上來時較輕;5)肉雞變化:頸胸部皮下發紺;6)發病差異較大:有流淚、腫眼、鼻液、雞冠顏色改變等;7)與水禽共用一個水源或者共養一處的雞場發病嚴重;8)水禽和候鳥普遍帶毒,成為傳染源。
2. 當前H9N2亞型禽流感的流行新動態
2.1 H9N2亞型仍為當前低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主型
H9N2亞型禽流感呈地方性流行、持續存在,嚴重危害我國養禽業的發展。原因是:傳染源的存在及疫源地的根除十分不易,疫情隱患長期存在;市場開放、流通頻繁、檢疫工作滯后等給其流行創造了便利條件;不免疫或不按免疫程序;疫苗毒株不對型保護力達不到理想效果;生物安全措施落實不到位是其流行的主要因素。
2.2 臨床表現出多樣性
蛋雞及種禽群多表現非典型流行:沒有特征癥狀,主要引起產蛋下降、育雛及育成雞ND等疫苗免疫失敗;條件性發病。
2.3 H9N2亞型禽流感抗原性在漂變
禽流感病毒H9N2亞型抗原漂變、基因重組的現象十分普遍,已形成一個遺傳分支。有研究資料表明:1998~1999年間的毒株抗原性無變化的,分析田間獲得的H9N2亞型野毒株的HA基因多集中在h9 4.2.3分支,疫苗保護率為100%;2000年后毒株間抗原性基因型開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2014年以來田間野毒多集中在h9 4.2.5分支,少部分屬于h9 4.2.6分支。現在使用的疫苗毒株(如1994年、1998年)過舊,非常有必要選新疫苗種毒(h9 4.2.5分支基因型)的疫苗,以防變異毒株破壞原有疫苗保護而出現新的大流行。
2.4 較高致病力的H9N2亞型毒株的出現
在疫苗的選擇壓力下,1998—2002年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已發生了較大變異,有進一步從低致病性向高致病性轉變的可能,病毒的復制能力也增強了,對此必須高度警惕。
3. 當前H9N2亞型禽流感的發病特點及危害
3.1 感染率高,傳播范圍廣
雞15~40日齡多發病,且死亡率較以前增高;傳播迅速,多日齡共存,大型雞場一旦受污染,很難將其清除。
3.2 高發病率,低死亡率
非免疫雞群感染后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免疫雞群部分雞在免疫效果差的情況下發病,但較少死亡。
3.3 多器官損傷,引起免疫抑制、產蛋下降
雞群感染H9N2亞型禽流感后主要呈現呼吸、消化、生殖系統和全身組織器官輕度出血等病變;可破壞免疫系統,導致嚴重的免疫抑制,而易繼發大腸桿菌或其他病原(IB、ND等)的感染,造成家禽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引起產蛋下降,病愈后難以恢復原有水平。
3.4 可感染水禽
水禽中廣泛存在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是外觀健康的隱性感染,水禽是預防禽流感的最大隱患;目前鴨等水禽的H9N2亞型AIV疫苗根本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4. H9N2亞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
針對H9N2亞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采取堅決淘汰、強化免疫為主的綜合性防疫措施。在嚴格隔離、封鎖、確保疫源不外溢的情況下采取一些治療措施,以降低死亡率,盡可能地減少經濟損失。
4.1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
加強飼養管理,嚴格執行生物安全措施,加強禽場的防疫管理,不從疫區進雞,防止雞與其他禽類如鴨、鵝等接觸,不讓雞飲池塘水。
4.2加強疫苗接種免疫
選擇優質的疫苗免疫接種是控制疫病發生的主要手段,在流行季節宜盡早免疫和多次免疫。當前,禽流感疫苗全部是滅活疫苗;從免疫學角度而論,同等劑量全病毒毒株滅活疫苗免疫保護效果優于基因重組毒株滅活疫苗。如華南生物公司的精優新流針對H9N2亞型禽流感部分實現了流行基因型的全覆蓋,解決了生產中出現的“高抗低免”現象;且免疫劑量小0.3ml/只成年雞、0.6ml/只成年鴨、鵝就能滿足生產保護需要。
合理的免疫程序應根據母源抗體、疫苗的性質、疾病流行的特點及家禽的種類來制定。快大黃羽肉雞(45~60日齡出欄):1~7日齡免疫;中慢速黃羽肉雞(90日齡以上):5~7日齡首免,視不同飼喂時間55日齡進行二免;種禽依據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建議開產前+產后采用4+2模式。
4.3 藥物治療
對H9N2亞型禽流感適時使用抗病毒藥物,適當使用抗菌藥物控制細菌感染,起到早起預防、減輕癥狀和減少損失的效果。
預防方面應注意做好常規的衛生防疫工作,將病毒拒之門外,這是預防措施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定期的消毒,因為盡管已采取了嚴格的預防措施,有時病毒還是可能通過流動的空氣、飛鳥的糞便等進入禽場內。但病毒的進入不等于疾病的爆發,任何一種微生物均需要有一定的量才能使敏感動物發病。經常的消毒就可以將環境內可能存在的病毒消滅或降低到最低數量,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