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劉秀梵教授在“河北省蛋雞產業轉型升級支撐技術研討會”上作了禽流感歷史進化、流行特點及防控對策方面的報告。他認為,禽流感是近20年來對我國養禽業危害最嚴重的疫病;防控禽流感不能完全依賴疫苗。
一、禽流感病毒與其他病原體的致病協同作用
1998年以來禽流感(H9N2亞型)的流行特點是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各種日齡的雞都易感,臨床嚴重程度有較大的差異,但經濟損失都很大。產蛋雞產蛋下降10%~60%或絕產,肉雞和育雛或育成雞死淘率10%~80%不等。
當前國內H9亞型禽流感流行趨勢是與其他病原體的致病協同作用,如禽大腸桿菌、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以及其它各種免疫抑制病原體。比如H9亞型AIV與IBV的致病協同作用,死亡雞呈現特征性病變是支氣管形成栓塞。
H9N2病毒作為內部基因的供體,在形成新出現的不同亞型流感病毒中起重要作用,比如2010年發現的H5N2亞型、2013年發現的H7N9亞型和H10N8亞型。
二、疫苗的使用應作為最后一道防線
在過去50多年中人類在防控NAI方面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1959~2008年間全球共發生25次HPAI流行(H5發生10次,H7發生15次),其中1959~1994發生14次,1995~2008發生11次。除亞洲H5N1 HPAI外,均在較短時間撲滅或根除,未擴散到大范圍形成大流行,每一次流行中的病毒均為同一基因型,未發生明顯的抗原變異。
日本、中國香港、馬來西亞、韓國等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對H5N1采取的是撲滅的策略,通過幾次的發生—撲滅—現發生—再撲滅,目前已無病例發生。泰國是采取監測—凈化—根除的策略,家禽爆發下降,2007年起已無人感染病例。中國、越南、埃及、印尼等國則主要依賴疫苗,采取大規模或地毯式疫苗免疫的策略,結果是家禽常在地方流行,人類感染無下降趨勢。H5N1亞型禽流感疫苗的研制趕不上病毒變異速度,盡管我們有成熟的反向遺傳技術。
所以,FAO對H5N1病毒地方流行國家使用疫苗防控的觀點是:一、使用疫苗是合理的,有助于防控,但不是萬應靈藥;二、疫苗免疫是很多防控措施中的一種,這些措施一起使用可降低感染風險;三、完整的防控措施應包括: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發生疫情時動物及其產品流通的限制,撲殺銷毀感染動物,疫點隔離、封鎖和消毒,謹慎使用疫苗等。
在我國,有很多人存在“手中有苗,心中不慌”、“一針(疫苗)定天下”的錯誤觀念,這違背了傳染病防控的最基本原則:必須在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易感畜群免疫狀態三個環節上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控制流行。科學合理使用疫苗應該是把疫苗作為最后一道防線,而不是第一道防線。
三、科學防控禽流感策略
根據OIE法典的規定,半個多世紀來全世界防控H5和H7 HPAI的經驗,和OIE/WHO/FAO防控亞洲H5N1禽流感的技術指南,應對NAI的防控策略應包括: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NAI監測系統,在整個生產、銷售和加工鏈應包括報告可疑病例的早期警報系統,對NAI感染和疾病進行檢測和爆發調查。
離流感監測分3種,一是臨床監測。目的是在群體水平檢測NAI臨床癥狀。往往很重視大規模血清學篩檢的診斷價值,而低估了臨床監測的重要作用;二是病毒學監測。目的是監管風險群體、確認臨床可疑病例、追蹤血清陽性結果、早期檢出NAI感染;三是血清監測。目的是檢測NAIV抗體,抗體陽性的原因,①NAIV自然感染,②NAI疫苗免疫,③來自上述兩種情況的母源抗體,④試驗不夠特異造成假陽性。
2、根據“早、快、嚴、小”的原則,在第一時間處置任何NAI感染爆發,包括家禽及其產品流通的限制,撲殺銷毀感染家禽,疫點隔離、封鎖和消毒等措施。
3、強化養殖場的生物安全,建立生物安全第一的現代化健康養殖觀念,把養殖區域內合適的載畜量、養殖模式、單種飼養等納人生物安全的規劃設計中。
4、科學合理使用疫苗。完全依賴疫苗的防控策略已被國內外的實踐證明是失敗的策略。①只有在NAI變為常在性地方流行時才允許使用疫苗,在流行早期應堅決實施撲滅政策,嚴禁使用任何疫苗;②把疫苗作為最后一道防線,要在消滅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方面設防線。(來源:中國禽業導刊)